当前位置:首页 > 万泰娱乐 > 正文

异性浪漫无性恋者是什么意思 (无性恋无浪漫)

摘要: 什么叫无性恋 什么是无性恋?无性恋是指不具备性欲望或没有性取向,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也就是缺乏性冲动。其实无...

什么叫无性恋

什么是无性恋?

无性恋是指不具备性欲望或没有性取向,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也就是缺乏性冲动。

其实无性恋者与禁欲者和单身主义者是不同的,无性恋者之所以会成为无性恋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因素,他们不管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都不会产生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欲望,但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

虽然无性恋者没有性欲望,但部分无性恋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家里催婚或希望找个伴侣,又或者渴望拥有孩子)而被动与别人发生性行为,尽管他们缺乏性欲和性吸引力。

无性恋者不对罗曼蒂克(浪漫)情绪限制,因此无性恋既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无浪漫情节,所以会有浪漫主义无性者和无浪漫主义无性者之分。

有浪漫情节无性者根据对其产生爱的吸引的人的性别又可以分为同性浪漫无性恋者、异性浪漫无性恋者和双性浪漫无性恋者。

不爱男性也不爱女性的无性者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很多人可能会跟单身主义混淆,但是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而单身主义是一种主观选择。

无性恋者对罗曼蒂克(浪漫)情绪并没有限制,因此无性恋既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无浪漫情节。

无性恋者没有爱情吗?

很多人以为无性恋者就是对同性和异性都不感兴趣的人,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爱与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性恋的重点就是讨论性,而不涉及爱情,所以虽然无性恋者没有性欲望,但是他们还是会爱上别人,因为他们缺乏的是性趣,而不是缺乏爱。

无性恋与精神恋爱是一样的吗?

很多人一提到无性恋首先想到的是精神恋爱,毕竟没有性的话,不就是只有精神在恋爱吗。其实两者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把恋爱和性爱彻底分开,认为精神部分和肉体部分是可以分开的,不需要相伴相随。

不同点在于精神恋爱着大力提倡精神部分,认为精神追求高于一切,无性恋是无肉部分,连着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精神恋爱者如果双方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契合,那么不排除后期会有发生关系的欲望,也就是说精神恋爱有“因爱而性但高于性”的特点。

无性恋与双性恋一样吗?

双性恋是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和爱情的性取向,很多人以为无性恋是不在乎性别,既会喜欢男性也会喜欢女性,其实无性恋中的“性”不是性别的“性”,而是性欲的“性”。

因为最常见的是异性恋,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恋爱,所以很多人觉得,除了异性恋之外的性取向都是不正常的,甚至在心理上是病态的。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性取向不管是什么,都不是心理疾病的体现,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性取向的不同也是一个人个性特点的体现。

无性恋是什么?

目前官方的对无性恋的定义是“感受不到性吸引”。不像有些人(大部分人?)会有性幻想甚至会对陌生人(比如明星或者路人甲)产生性冲动,无性恋者不会对他人产生发生性行为的欲望。诚如题主所言,无性恋群体中的自我定义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无性恋”本身就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无性恋(asexual)主要分为三大类:无性恋(asexual),半无性恋(demi-asexual),和灰色无性恋(gray-asexual),第二类和第三类下面稍微说一下。

“半无性恋”是指只有当与某个人建立足够的情感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性吸引的人。这类人表面上跟严格意义上的无性恋别无二致,说得更夸张一点的话无性恋者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半无性恋者。如上一段中所提到的,有很多人会对陌生人产生性吸引,而这个性吸引会成为他们与该陌生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动力,然而对于半无性恋者来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灰色无性恋”是指偶尔会对他人(有可能是陌生人)有性吸引,但是其频率和强度都很低,以至于他们觉得没必要去为之付出什么行动。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提到,无性恋者“对于性本身就没有渴望”。不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浪漫无性恋者会想和另一半发生性关系(如果对方是有性恋的话),因为性爱如果能给两个人带来精神上的亲密,偶尔干干没意思的事情也值。

从题主的问题描述推断,题主应该是想确定身边的某个人是不是无性恋对吧?最简单直接暴力的方法就是……问。当然,这样做可能会显得有些冒犯,而且可能对方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无性恋。在一个人不知道“无性恋”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人可能会很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就是普通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者是自己“还没长大”)。因为在一个人的性取向以外还存在一个“浪漫取向”,也就是说这个人愿意与那一类人发展亲密的浪漫关系。对于有性恋来说,性取向和浪漫取向是一致的(不可能说我喜欢和异性发生性关系但是我想跟同性谈恋爱),而对于无性恋来说,决定他们想和谁谈恋爱的唯一决定因素就是他们的浪漫取向。与性取向的分类类似,浪漫取向分为同性浪漫、异性浪漫、双性浪漫、以及无浪漫。最后一类“无浪漫”不是指这个人就注定孤老终生,这些人有可能会和别人建立非浪漫的亲密关系,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来形容可能比较合适?

不知题主是不是在纠结该如何和一个疑似无性恋者来往/交往?无性恋者其实除去“无”性取向以外和别人没任何区别(尤其是异性浪漫无性恋),除非本人坦白你是根本分辨不出来的。我只能说,怀着平常心宽容心就好,然后交往过程中不要有性暗示。

无性恋是什么意思

学者Bogaert指出,无性恋是指对任何性别的人都不会产生主观性吸引。也就是说,无性恋者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不论男女,都不会激起他的性欲望和性冲动。他也不是恐惧性,就是觉得性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性爱也很正常。

无性恋在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之后被称为第四性恋。和性欲衰退者、独身主义者、禁欲者不同,无性恋是压根儿就不想发生性行为,而不是自我克制或性功能障碍难以发生性行为。同样,无性恋也不等同于柏拉图恋爱,因为柏拉图恋爱也并不完全排斥性关系。

无性恋者不会有主观性吸引力,但可能会感受到浪漫吸引力,也会产生爱情。

无性恋者虽然从未感受过性吸引力,但仍可能感受到浪漫吸引力,即无性恋者或许会产生爱情,对他人可能产生愿意发生浪漫关系的吸引力,但并非性吸引力。

Carrigan等多位学者提出,无性恋者根据其受吸引的对象,可分为异性浪漫无性恋者、同性浪漫无性恋者、双性浪漫无性恋者、泛性浪漫无性恋者等。此外,还有感受不到浪漫的无浪漫无性恋者,对其而言,朋友一般的情感关系是最理想的关系模式。

那么,无性恋是一种病态吗?

学术界基本认同“无性恋不是一种病态”,这与性文化的多元及性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这种人是天生的,虽然只占到1%,但也是存在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将无性恋视为性倾向之一,可以使无性恋者更易于接受自己。

对性持开放态度的人,多认为无性恋是一种性保守主义的表现形式。但性保守主义又往往认为婚姻意味着性行为的发生变得合情合理,婚后性行为是一种责任。这些都使无性恋者在性社会中倍感压力。

他们会在压力下,出于维系感情的需要和责任感,迫使自己非自愿地从事性行为或其他亲密接触。但这种不和谐的迁就,往往会造成情感破裂,进而使无性恋者厌恶自己的身份认同,甚至再次对两性关系产生失落感与排斥心理。

参考文献:

[1]武琳悦,于慧如.无性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2004~2015年28篇中英文学术文献的再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7,26(10):6-6.

2022-04-06发布 浏览17159次

无性恋什么意思(我是无性恋。然后呢)

“睡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睡别人”。

和朋友喝酒聊天聊到性生活的话题时,谢伟总是这样回答。

只是,这个答案敷衍得了酒肉朋友,敷衍不了整日里睡在自己身边的人。

女朋友试过很多办法,想让他对她提起性趣,甚至开始质问他是不是不爱他了。

其实刚开始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伪装的很好。

哪怕自己内心对发生关系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期待,生理器官也能有反应,能让女朋友觉得满足,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更何况,最开始,性爱对他尚是一件新奇的事。

可是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久,这种新奇感逐渐消失,他能体会到的除了伪装的累,还有想要逃避的无可奈何。

像谢伟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无性恋”。

01.

什么是无性恋?

无性恋,又被称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之后的第四性恋,代指觉得他人与他物不具性吸引力的人群。他人与他物对其是否有性吸引力是无性恋最重要的判断原因,而非有无性行为或者性欲。

简单来说,就是无性恋有两种倾向:一种有性欲但不指向他人,一种没有性欲。

有研究机构数据统计显示,无性恋者并不意味着性经历缺失,无性恋者可能由于各类原因而发生性行为,如进行自我探索;表达亲密关系;满足伴侣的需求等。

无论是否有性欲的无性恋者,和其他性取向的人一样,都可能对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的需求,也可能对亲密关系没有任何需求。

也就是说,以下两种情况均符合上述无性恋定义(但是否将自己认同为无性恋者则是个人的选择):

情况①:感受不到性吸引,但接受或有意愿参与性活动。

情况②:感受不到性吸引,也没有和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欲望。

2012年发表的《了解无性恋》(UnderstandingAsexuality)中就有提到无性恋在统计上可能和同性恋一样是普遍的存在。

相比同性恋,大众对无性恋的认知程度无疑要低许多。

同性恋至少符合“所有人都需要性”的主流观念,只是欲望对象是同性,而无性恋则偏离主流更远。

02.

无性恋面临的困境

知乎上名叫戴晨的网友提过一个90后的男生横横的故事。

确定了自己性向之后,他鼓足了勇气,向父母“出柜”。

电话拨通的那一刻,他坐在宿舍楼下的电话亭里,紧张到感觉自己的胃都开始抽搐。

可是他说了很多,父母在电话那头始终没有什么反应。

直到他提到“以后不会有小孩”,父母才紧张地打断他,“你胡说什么?”

横横说: “感觉父母不是很在意我是不是无性恋,他们只在意我以后要不要小孩,会不会影响他们抱孙子。”

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同的横横,其实是幸运的,大部分无性恋,其实还无法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正确识别。

纪录片《(无)性恋》中有一个已经多年没有过性生活的无性恋者。

早年间一直觉得,自己之所以无法感受到对性爱的渴望,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对的人。

她也并不是感受不到兴奋,只是这种兴奋,并不来自那个和她发生关系的人,这种挫败感一度让她对自己产生怀疑。

她先后交往了20多个人,和每个人都几乎发生了1-2次性爱。

可是,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

她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去证明自己身上是否真的存在“障碍”,想要和其他人一样对爱的人存在渴望。

可是最终却在结束这种不断质疑和探索的证明之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活法。

缺失的自我认同,让无性恋者无法在成长阶段总是自我否定。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准确判断,总是在质疑自己,尤其是当缺乏对他人的欲望被识别为不正常时,往往会把这种倾向识别为缺失,并想尽办法弥补。

无性恋社区创始人乔,在青少年时期就为自己的性取向进行了命名。

他创造了一个讨论社区,称之为“无性恋”,他想要建立一个可以不需要依靠性爱来获取幸福感关系的集体。

他曾经拥有过同时和几个人产生情感联系,却不发生性爱的关系,几个人彼此依赖,产生情感支撑,一度也非常美好。

后来,那些曾让他产生亲密感的伴侣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

没有羁绊和忠诚度而言的关系,最后接连瓦解。

乔在纪录片的最后提到,他觉得最为沮丧的事情是,曾经觉得只要能够获取幸福感就可以的自己,现在会为了获取亲密感而妥协。

性爱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远比他年轻时以为的要多得多。

和一个有性恋者交往,无性恋者被质疑最多的,是“不试试怎么知道”。

性冷淡、禁欲、柏拉图式爱情、性欲减退功能障碍、性经历缺失、没有找对对象等等,有太多能够让人不产生性欲的理由,对于无性恋者以外的人,接受无性恋的存在,本就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更何况,要和一个无性恋者交往。

无性恋者彼此之间的结合因为缺乏羁绊和约束力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而与有性恋之间的交往,常常因为彼此对于性爱的不同感受而产生分歧。

真正束缚无性恋者的,除了他们本身无法形成的自我认同,还有外界不断产生的质疑和难以接受。

03.

无性恋者,可能是“爱取向”

很多人对无性恋者会产生误解,认为他们只是对亲密关系具有恐惧情绪,不愿意与人建立建立深度联系。

当然,的确存在不需要依赖亲密关系来获得幸福感的无性恋者,他们对他人不存在性欲,也不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亲密感和幸福感。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想要从他人那获得亲密和幸福感的无性恋者,和有性恋者不同的是,他们对于关系的界定在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行为。

简单来说,无性恋者也会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不以性欲为标准。

很多人往往简单粗暴的将对一个人是否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吸引力的方式界定为性吸引力(与被吸引的人发生性接触的欲望),但除此以外,还有浪漫的吸引力(对他人有浪漫的幻想,渴望与被吸引的人建立浪漫关系)、审美的吸引力(外貌、装扮等等的欣赏)以及感性的吸引力(引起情感共鸣)。

知乎某匿名网友就曾说过:

比起性爱,我更想抱抱他,亲亲他,抚摸他的肌肤,他的头发,和他一起入睡,和他一起醒来,和他一起生活,和他一起恋爱,和他一起面对以后的风风雨雨,和他一起走过所有的日日夜夜。

对于有性恋者来说,性爱是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无性恋者来说,那仅仅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他们自身没有太强烈的欲望,但大多数和有性恋者交往的人,也会愿意让爱人来在性爱方面的引导。

一位叫戴晨的知乎网友在文章中表示,大部分的无性恋者,其实更偏向于“爱取向”。

“我不过是拿别人找男朋友、处对象、约炮、分手、失恋、劈腿、复合的时间做想做的事罢了,脑子里只有这些的人类,就不奇怪了吗?”

当他们接受自己的无性恋取向,往往能够更清晰地分辨感情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有性恋来说,感情来得更加简单纯粹。

04.

Kinsey(1948)等进行的一项7000万人参与的研究指出,无性恋大约为1.05%,Bogaert(2004)等其他人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它的概率会更高。

无性恋者其实并不罕见,只是大多数无性恋者无法对自己进行性取向识别,生活在有性恋群体之中,更是会加剧他们把自己判断为异类,需要被纠正的想法。

比起迎合大众,他们更难做到的是接纳自己。

在无性恋者无法被大众视角裹挟着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同时,我们或许需要思考,普及无性恋存在的必要性。

就像国内著名性学家李银河说的 ,“多数的爱情经常是带着性吸引的,但如果有人喜欢这种非性的状态,为什么不可以呢?既然喜欢,就照这种方式去生活。社会会越来越宽容和多元化,大家总有一天不会因此而感到大惊小怪。”

无性恋是什么意思?

无性恋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即缺乏性冲动。2004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提及无性恋占人口的1%。不过无性恋是否是一种性取向还有争议。

无性恋者有别于禁欲者和独身主义者,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因素。他们对男性和女性都不会产生与之发生关系的欲望,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

到了21世纪,无性恋开始被更多科学家承认是一种性取向并进行研究,开始有一系列的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的研究对无性恋进行解释。但仍然有一些人反对把无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无性恋社区开始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形成。其中最知名的是AsexualVisibility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成立于2001年。

2012年8月,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学者发现,无性恋者在世界人口中可占到1%的比例,总数大约有7000万的人口。

基本分类

1、同性浪漫无性恋者

2、异性浪漫无性恋者

3、双性浪漫无性恋者

4、无浪漫情节无性者

无性恋的说法仅仅是讨论性,不对罗曼蒂克情绪(浪漫情节)限制,所以无性恋既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无浪漫情节。

无性恋者中有一部分是会爱上一个人的。因为无性恋是缺乏性趣,而不是缺乏爱。根据AVEN这部分人叫做,有浪漫情节无性者(romantic asexual)。

而有浪漫情节无性者根据对其产生爱的吸引的人的性别又可以分为

同性浪漫无性恋者(homoromantic asexual或者gay asexual 或者homo-asexual)

异性浪漫无性恋者(heteromantic asexual)

双性浪漫无性恋者(biromantic asexual或者bi-asexual).

而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的无性者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aromantic asexual)。这与独身主义容易混淆,但本质不同,这是一种性取向而独身主义是一种主观选择。

具体表现

无性恋对于性并不恐惧,他们对于性所包涵的一切都看的和平常之物无二。他们对于性的渴望已经完全断绝了。有的人结婚前指定要那种不要性爱的对象,不属于心理疾病,和正常人吃饭一样,唯一与常人不同的就是他们对于性本身就没有渴望。

这种人是天生的,虽然冰山一角,但也并不是不存在。所以,请大部分因为有性恋是主流就以为自己就是完全正确的有性恋者不要强行去“纠正”一些无性恋的心里观念。请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任何一个群体,这样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理解误区

无性恋与无爱者

很多人以为无性恋就是对同性和异性都不感兴趣的人。

但无性恋的重点是讨论性,不涉及爱情。

无性恋中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的这部分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者。

而无爱者一是因为本身对爱情无兴趣,二是因为种种原因,想爱,爱不上(就是爱无能)。

但这两种都不代表他们没有性驱力,所以不是无性恋。

所以只有无爱者中也无性渴望无性驱力的,才可以算是无性恋。

无性恋与柏拉图

提到无性恋,人们很容易想到柏拉图恋爱。柏拉图恋爱是一种同性间的恋爱。古希腊人流行同性恋爱,哲学家们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图恋爱只不过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精神交流上,但并不是完全排斥肉体关系。

无性恋与精神恋爱

相同点:精神恋爱者和无性恋者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把恋爱和性爱彻底分开,认为精神部分和肉体部分是分开的,不需要相伴相随。

不同点:精神恋爱者大力提倡精神部分,认为精神追求高于一切,无性恋是无肉部分、两者侧重点不一样。

精神恋爱者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契合后不排除有发生关系的欲望。即精神恋爱有“因爱而性但高于性”的特点。

无性恋与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和爱情的性取向被称为双性恋。

很多人以为无性恋是不在乎性别,既会喜欢女人也会喜欢男人的恋爱叫无性恋,实际上这是双性恋。这是把理解无性恋中的“性”理解错了,这个性是性欲的性而不是性别的性。

无性恋与禁欲

禁欲:会被激起性欲但并不参与的叫做禁欲。

禁欲的原因很多,比如宗教。

禁欲是一种选择,一种自制行为。只要你是有性恋,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可以选择禁欲的生活。

而无性恋是一种取向。像同性恋和异性恋相对,无性恋的对立面是有性恋。

无性恋者即使选择参与性活动,也仍然是无性恋。

无性恋与性功能障碍

社会上一部分人存在着生理上的问题,但由于他们本身对性无兴趣,所以这种生理的缺陷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但如果一个人因性的生理的缺陷而苦恼,则他就是一个在生理方面很不幸的有性恋者。

因为生理上无性,但心理上渴望的,也不是无性恋。

无性恋与独身主义

独身主义:推崇、信仰、坚持没有家庭或不跟家属一起生活。

由此看出独身主义只是强调追求自由,不结婚,不愿意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但不排除进行性活动。

无性恋与性冷淡

性欲:渴望与另一个体发生性关系或肉体接触的愿望。

性冷淡是性欲比较弱的表现,不代表没有性欲,部分性冷淡表现为有性欲,但性爱抚无反应或快感反应不足;无法达到高潮等症状。且性冷淡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治疗。

而无性恋是没有性欲。并且改变无性恋性取向貌似就是很荒唐的事了。

无性恋的基本分类

同性浪漫无性恋者 异性浪漫无性恋者 双性浪漫无性恋者 无浪漫情节无性者 无性恋的说法仅仅是讨论性,不对罗曼蒂克情绪(浪漫情节)限制,所以无性恋既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中有一部分是会爱上一个人的。因为无性恋是缺乏性趣,而不是缺乏爱。根据AVEN这部分人叫做,有浪漫情节无性者(romantic asexual)。而有浪漫情节无性者根据对其产生爱的吸引的人的性别又可以分为同性浪漫无性恋者(homoromantic asexual或者gay asexual 或者homo-asexual)异性浪漫无性恋者(heteromantic asexual)双性浪漫无性恋者(biromantic asexual或者bi-asexual).而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的无性者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aromantic asexual)。这与独身主义容易混淆,但本质不同,这是一种性取向而独身主义是一种主观选择。

发表评论